复大产业迷云 以基因检测为名发展传销网络
http://www.dsblog.net 2006-06-12 15:40:46
2006年3月27日,上海《东方早报》以一篇名为《复大公司基因检测疑云重重——记者暗访揭开面纱》的报道拉开了为时十数天对复大公司连续报道的序幕。而早在3月20日,联合基因科技集团与上海复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一则通告中,也提到了复大公司。这份通告中称,“复大公司”“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尊重和有效保障我公司合法权利”,决定全面停止与复大公司合作。
一时间,复大公司浮出水面,面对各方拷问。随后又爆出了经销商要求退款、复大公司的基因检测不适宜向全社会推广、基因检测具有缺陷、相关几家公司管理层内部存在严重矛盾等等问题。
然而就在众议纷纷之时,复大公司突然关闭,却又出现了个复大产业集团,并于4月10日宣告正式成立,继续从事原复大公司业务。
基因检测的生意
原复大公司主推的业务是基因检测项目——全民健康基因系统工程。在现在的复大产业集团主页上写到,“每个人通过对自己基因的检测,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健康预防,从而使自己的生命质量大大提高”。
复大产业的操作方式是对客户进行基因分析,检测该客户拥有的某种致病基因,进行健康预防。这个看似科技含量极高的项目,得到了数以万计的人追捧,人们争相传颂以为碰到了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
那么基因检测是否具有预测的奇效呢?在美国从事生物芯片研究的刘牧博士表示:“从理论上讲,基因检测配合完善的基因库,是可以发现潜在致病基因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多种问题,检测出的致病基因也不能说明未来一定会得这个病,国际上进行基因预测的技术并不成熟。”
资料检索表明,从2002年至今,国家药品和食品监督管理局只批准了5种生物芯片,涉及面相当狭窄。目前在基因检测行业还没有普遍适用的检测标准,检测结果可能与被检测者的实际情况产生巨大偏差。
而在复大产业给出的检测技术中表明:“第二代”基因检测结果的“环境因素理论依据”采用的标准是“流行病学调查文献”,而第三代的依据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院”。一个让复大以及同类公司感到尴尬的事实是:有已经发病的人去做相关的基因检测,却没检测出来。从这个问题着手去分析:“科学”的影子在哪儿呢?
高额的检测费用
复大公司开出的单项检测费用高达3650元,光成本就有2680元。这个价格的定价依据是“价格认证产品成本申报表”。对于该表的真实性,表上有相应的地址、电话,可供读者自行核实。我们在这里无须看右边两大栏的内容,只需注意左边,其中有一项:“燃料及动力72”!要检测一类项目所需耗费的燃料与动力72元人民币!换算成电能足足有100千瓦。
紧接着下面一行:“生产工人工资:200”!据笔者所知,以往的基因是由“博星”所检测的,检测一单仅工人工资就要200元!而且这项工资居然未算入利润,而列入成本,令人生疑。
“企业管理费:310”,这个费用又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下面还有所谓的“销售费用”与“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可以理解,而说到“研发”,最新的所谓“‘第三代’基因检测”里提到的“环境因素理论依据”为“哈佛大学公共卫生院”(“第二代”是“流行病学调查文献”),“个性化健康指导理论依据”为“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癌症协会、美国糖尿病协会”(“第二代”是“文献,没有结合个人健康信息”)。既然如此,这里所谓的“研发费”为何如此高昂?
总体来说,这个成本表的各种项目令人费解。但复大产业振振有词的是,该成本表获得了有关部门的通过!鉴定部门是上海市价格认证中心杨浦分部。同时,笔者还注意到该部门的授权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暂不论发改委是否有权进行这样的商品价格鉴定,但就其费用来说,市面上同样采用基因技术的“亲子鉴定”费用也不过数百元而已,相差甚巨。
纠缠的利益关系
在《早报》的报道中,有人说2005年3月才请来“总策划师”萧鸿均和李建和,“让他们承包复旦生物的经营”,至于请他们来的原因并没有细说。而笔者知道的是,早在2004年11月之前,“复旦生物”就已经开始了多层次方式的经营。
“复旦生物”是“联合基因”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同时也是原“复大公司”的控股方。但在2006年3月21日,“复旦生物”在其官方网站“打包”发表了4个声明,宣称与“复大”脱离关系,并解除“复大”总经理王远林的职务。“复旦生物”方面宣称“王远林代表的是小股东的利益”,根据考证,他们所说的“小股东”来头还不小,从级别、实力而论完全能与复旦生物和联合基因的大股东毛裕民和谢毅两人平起平坐,这就是“联合基因”副董事长李建和。“复大事件”实际上是利益双方的博弈:复旦生物VS复大公司(复大产业);毛裕民与谢毅PK李建和与王远林。
4月10日,复大产业集团宣布成立。“复大公司”和“复大产业”的法人代表是同一人,地址也是同一个地方(同一大楼,仅仅是房间不同),理论上可以认定“复大产业”是“复大公司”的当然继承者。据知情人透露,“复旦生物”与“联合基因”执意要解散“复大公司”,而“复大公司”则干脆在资金上与前两家公司完全独立,成立了“复大产业”。
在此之后,“复旦生物”和“复大产业”都急于证明自己才是正宗,都向经销商、加盟商发送短信,“复大产业”宣称自己是“复大”的延续,而此前与实际销售市场脱节的“复旦生物”形势则相对不利,要求加盟商重新签定合同。
双方都在争夺公司的控制权,实际是在争夺既有的客户资源,获得优势的一方要想继续保持优势,必须指望客户还能依靠“协同分销”那套佣金制度倍增下去。要是停止发展,则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知情人透露:局面发展至此,只有靠钱来说话了,谁的钱多,其赢面就大。知情人认为,沦落到当前的局面,是“复旦生物”与“联合基因”的失策。在一般情况下,一家企业或集团涉水直销得承担相当大的风险,而控制风险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另外成立一家子公司——如果那家子公司出了事,就和它脱离关系,并把一切责任和后果都推给后者。而复大事件恰恰相反——子公司不受母体控制,独立了出来。
在其它方面,由于基因检测成本低廉,竞争者众多。全国有很多家大学或企业的机构都可以做,因此它并不是“复旦生物”、“联合基因”与“复大”独享的摇钱树,如“奇芯基因”的操盘手都是“复大”出身,有相关的经验。当有操盘手介入,双方一拍即合的结果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各家基因检测公司象KFC和麦当劳一样冒了出来。在利益关系的纠葛下,这样以高科技为名的混乱局面还要持续多久?
一时间,复大公司浮出水面,面对各方拷问。随后又爆出了经销商要求退款、复大公司的基因检测不适宜向全社会推广、基因检测具有缺陷、相关几家公司管理层内部存在严重矛盾等等问题。
然而就在众议纷纷之时,复大公司突然关闭,却又出现了个复大产业集团,并于4月10日宣告正式成立,继续从事原复大公司业务。
基因检测的生意
原复大公司主推的业务是基因检测项目——全民健康基因系统工程。在现在的复大产业集团主页上写到,“每个人通过对自己基因的检测,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健康预防,从而使自己的生命质量大大提高”。
复大产业的操作方式是对客户进行基因分析,检测该客户拥有的某种致病基因,进行健康预防。这个看似科技含量极高的项目,得到了数以万计的人追捧,人们争相传颂以为碰到了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
那么基因检测是否具有预测的奇效呢?在美国从事生物芯片研究的刘牧博士表示:“从理论上讲,基因检测配合完善的基因库,是可以发现潜在致病基因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多种问题,检测出的致病基因也不能说明未来一定会得这个病,国际上进行基因预测的技术并不成熟。”
资料检索表明,从2002年至今,国家药品和食品监督管理局只批准了5种生物芯片,涉及面相当狭窄。目前在基因检测行业还没有普遍适用的检测标准,检测结果可能与被检测者的实际情况产生巨大偏差。
而在复大产业给出的检测技术中表明:“第二代”基因检测结果的“环境因素理论依据”采用的标准是“流行病学调查文献”,而第三代的依据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院”。一个让复大以及同类公司感到尴尬的事实是:有已经发病的人去做相关的基因检测,却没检测出来。从这个问题着手去分析:“科学”的影子在哪儿呢?
高额的检测费用
复大公司开出的单项检测费用高达3650元,光成本就有2680元。这个价格的定价依据是“价格认证产品成本申报表”。对于该表的真实性,表上有相应的地址、电话,可供读者自行核实。我们在这里无须看右边两大栏的内容,只需注意左边,其中有一项:“燃料及动力72”!要检测一类项目所需耗费的燃料与动力72元人民币!换算成电能足足有100千瓦。
紧接着下面一行:“生产工人工资:200”!据笔者所知,以往的基因是由“博星”所检测的,检测一单仅工人工资就要200元!而且这项工资居然未算入利润,而列入成本,令人生疑。
“企业管理费:310”,这个费用又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下面还有所谓的“销售费用”与“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可以理解,而说到“研发”,最新的所谓“‘第三代’基因检测”里提到的“环境因素理论依据”为“哈佛大学公共卫生院”(“第二代”是“流行病学调查文献”),“个性化健康指导理论依据”为“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癌症协会、美国糖尿病协会”(“第二代”是“文献,没有结合个人健康信息”)。既然如此,这里所谓的“研发费”为何如此高昂?
总体来说,这个成本表的各种项目令人费解。但复大产业振振有词的是,该成本表获得了有关部门的通过!鉴定部门是上海市价格认证中心杨浦分部。同时,笔者还注意到该部门的授权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暂不论发改委是否有权进行这样的商品价格鉴定,但就其费用来说,市面上同样采用基因技术的“亲子鉴定”费用也不过数百元而已,相差甚巨。
纠缠的利益关系
在《早报》的报道中,有人说2005年3月才请来“总策划师”萧鸿均和李建和,“让他们承包复旦生物的经营”,至于请他们来的原因并没有细说。而笔者知道的是,早在2004年11月之前,“复旦生物”就已经开始了多层次方式的经营。
“复旦生物”是“联合基因”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同时也是原“复大公司”的控股方。但在2006年3月21日,“复旦生物”在其官方网站“打包”发表了4个声明,宣称与“复大”脱离关系,并解除“复大”总经理王远林的职务。“复旦生物”方面宣称“王远林代表的是小股东的利益”,根据考证,他们所说的“小股东”来头还不小,从级别、实力而论完全能与复旦生物和联合基因的大股东毛裕民和谢毅两人平起平坐,这就是“联合基因”副董事长李建和。“复大事件”实际上是利益双方的博弈:复旦生物VS复大公司(复大产业);毛裕民与谢毅PK李建和与王远林。
4月10日,复大产业集团宣布成立。“复大公司”和“复大产业”的法人代表是同一人,地址也是同一个地方(同一大楼,仅仅是房间不同),理论上可以认定“复大产业”是“复大公司”的当然继承者。据知情人透露,“复旦生物”与“联合基因”执意要解散“复大公司”,而“复大公司”则干脆在资金上与前两家公司完全独立,成立了“复大产业”。
在此之后,“复旦生物”和“复大产业”都急于证明自己才是正宗,都向经销商、加盟商发送短信,“复大产业”宣称自己是“复大”的延续,而此前与实际销售市场脱节的“复旦生物”形势则相对不利,要求加盟商重新签定合同。
双方都在争夺公司的控制权,实际是在争夺既有的客户资源,获得优势的一方要想继续保持优势,必须指望客户还能依靠“协同分销”那套佣金制度倍增下去。要是停止发展,则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知情人透露:局面发展至此,只有靠钱来说话了,谁的钱多,其赢面就大。知情人认为,沦落到当前的局面,是“复旦生物”与“联合基因”的失策。在一般情况下,一家企业或集团涉水直销得承担相当大的风险,而控制风险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另外成立一家子公司——如果那家子公司出了事,就和它脱离关系,并把一切责任和后果都推给后者。而复大事件恰恰相反——子公司不受母体控制,独立了出来。
在其它方面,由于基因检测成本低廉,竞争者众多。全国有很多家大学或企业的机构都可以做,因此它并不是“复旦生物”、“联合基因”与“复大”独享的摇钱树,如“奇芯基因”的操盘手都是“复大”出身,有相关的经验。当有操盘手介入,双方一拍即合的结果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各家基因检测公司象KFC和麦当劳一样冒了出来。在利益关系的纠葛下,这样以高科技为名的混乱局面还要持续多久?
<<
1
>>
来源:《中国直销》 作者:甄刚
相关报道
- 第八届环球直销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
- 权威期刊再+1 双迪纳米气泡富氢技术"狂飙"
- 太阳神市场活动丨乘风破浪登巅峰——石家庄站
- 太阳神市场活动丨乘风破浪登巅峰——重庆站
- 康尔生物2024年度华东区金秋荣耀表彰会举办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dsblog.net推荐
- ·卫康深度布局肠道微生态
- ·春芝堂25周年庆亮点抢先看
- ·东方红携多项技术成果亮相珠海航展
- ·艾多美欧洲浪漫之旅圆满收官
- ·USANA连续三年被评为犹他州最佳制造商
- ·安利斩获中国营养师发展大会多项大奖
- ·无限极“思利及人助学圆梦”走进西藏大学
- ·双迪纳米气泡富氢技术“狂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