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文库 » 直销典故 » 全球化的商业领袖 安利创始人的商业帝国

全球化的商业领袖 安利创始人的商业帝国

http://www.dsblog.net 2015-01-26 11:04:11


  一套成功的制度
  现在每个安利人都津津乐道的“安利直销计划”,其实是脱胎于纽崔莱公司。
  温安洛和狄维士将纽崔莱的那一套直销方式拿来做了几点修改,强化了个人激励。根据安利直销计划,每位加入的直销人员,都可以销售安利的产品,而且必要的话,可以组建自己的销售组织,以扩增业绩。他的业绩越高,就能得到越多的报酬;他的销售组织业绩越高,他也就能赚得更多。除非把东西卖出去,不然一分钱也赚不到。
  为让直销商的努力和报酬成比例, 最努力的人可以获得最高回馈,温安洛和狄维士趴在厨房地板上,用很大的纸仔细筹划,尽量做到利益均沾,将整个奖金制度设计得异常复杂。
  安利公司一开始表现平平。1959年4月,公司还窝在亚达城文帝坡的家庭地下室。为了省钱,两家只牵一条电话,再互相装个电铃来通知对方。那一年两个创始人常常窝在地下室里,筹划销售手册,在乒乓球桌上做校对,再用油印机印出来。
  秉承了温安洛他们一贯有啥卖啥的作风,安利公司一开始卖了不少产品:多用途浓缩清洁剂、高效洗衣液、厨房用品及滤水设备、汽车亮光蜡,有阵子连防空避难设备及发电机都卖。卖汽车亮光蜡的时候,为了测试哪种蜡效果最好最持久,温安洛的车天天都在不同部位打上不同牌子的蜡。
  经历了前几年的艰苦创业,甚至曾在公司净值1万美元的时候欠债6万美元,安利公司终于走出了困境,几年后,以2200万美元买下纽崔莱过半股权,取得了经营权。


  安利与“老鼠会”
  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美国一下子出现了很多“老鼠会”,这使得人们将安利直销与“老鼠会”联系起来。不知道是否与安利的直销模式有关,“老鼠会”看上去似乎就是将直销发挥到了极致。
  “老鼠会”组织对大众进行宣讲,让他们以为只要开头拿点钱出来,也不必承担什么义务,不用工作,就可以坐享美好的将来。这些会员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再找两三个人入会,缴足初始费用,再去招引亲朋好友。利用这种方式,在金字塔结构最高层的少数几人,可以取得非常惊人的财富。当最后突然发现再也找不到人加入时,这个金字塔结构就崩溃了。
  在这种虚无的组织中,“商品”本身在“老鼠会”的金字塔系统中变得无关紧要,即使完全没有也没关系。“老鼠会”公司不必卖任何东西,只要不断有人加入就行。
  1975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正式对安利公司提起诉讼。温安洛和狄维士当然不认为自己是“老鼠会”。他们把安利的产品定价标准和奖金制度不厌其烦地做出解释,经过四年诉讼,相关文件往返成千上万份,几百次的询问、访谈,花了400万美元以上,安利直销计划最终获得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认可。
  这不是安利公司第一次被误以为“老鼠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1982年秋天,《底特律自由通讯报》开始一系列《安利阴谋》的故事,直指安利公司,称安利公司就是“老鼠会”。
  温安洛和狄维士对此采取了高调的反击措施。他们把一间旧会议室改成危机处理中心,配备了电话和传真机,一天24小时都有人值班,来应付公关危机。面对那些不利的报道,他们的做法不是回避和退缩,而是通过自己的渠道把真相说出来,撰写整版广告的文案,在报纸上刊载,以揭示自己的立场。
  通过长时间在媒体上的据理力争,安利公司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在看完一档当时的热播脱口秀电视栏目对安利公司的在线访谈后,当时的副总统夫人芭芭拉·布什特别给狄维士寄去慰问卡片,后面写着:“狄维士——10分,唐纳休(持反对意见的节目主持人)——0分!”署名是“敬爱您的芭芭拉”。


  在中国
  80年代末,安利公司决定进入中国。历经5年之久的准备和谈判,1991年8月安利公司获得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立项,1991年8月签订合同,正式进入了中国,1993年开始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厂房。
  安利公司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做了不少有针对性的研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比如安利公司表示将逐步从中国国内采购原材料,积极开发中国原材料市场,推动国内原料工业的发展,并尊重中国政府对“三资”企业所有的管理政策,努力提高产品的外销比例,力求形成原材料成品出口外销的良性循环。
  开业之初,安利(中国)首批上市的产品共5种,包括乐新多用途浓缩清洁剂、碟新浓缩洗洁精、透丽浓缩玻璃清洁剂、丝白洗衣液和速洁浓缩去渍剂。
  因为安利特殊的直销方式,很快在中国遭遇到类似“老鼠会”的非法传销的质疑。安利利用销售员会议提升士气、激励人心的做法,很快被聪明过头的中国人发挥到极致,去听过安利现场会议的人,要么是被天花乱坠打鸡血式的热情感染,要么就是极度反感。
  不管安利的产品品质多么好,安利直销方式在中国给了很多人通过三寸不烂之舌一夜致富的希望。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都能随处可见在公交车上、在路上、在商场等任何地方“做安利”的人,他们将自己的情绪力调得很高,企图用极大的热情去感染陌生人,告诉别人怎样使用安利产品提高生活品质。
  这种令人充满了防范和反感的方式并没有给安利产品带来正面的影响力。加上安利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定价很高,远超出正常家庭的承受能力,这一点与美国的情况不太一样。在美国直销员说服亲朋好友买一点自家的优质维生素或者清洁用品很正常,在中国就变了味,因为价格高得离谱,比如当时的一管牙膏是市面上其他产品的十几倍,直销人员的亲朋好友被迫购买,感觉“不堪其扰”。“安利”一词一度被打上了非常负面的标签。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消费力提高,安利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不再显得出奇的高,其品质与价格比让人们感觉正常了,安利产品反而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同时安利公司也逐渐向中国展示出其真面目:安利纽崔莱维生素不是“万能药片”,只是千千万万营养辅食的一种,安利清洁用品和其他产品也只是优质日用品的一种,而不是生活必需品。安利公司的成功,是了不起的商业成就,但是,商业就是商业,不是一夜暴富,也不是不劳而获。

来源:《小康·财智》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